历时七年三易其稿,十月文学奖得主、作家李清源长篇《窑变》面世
发布时间:2023-08-14 15:10:43 来源:搜狐文化

近日,十月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李清源全新长篇力作《窑变》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李清源历时七年、三易其稿的心血之作,2023年第3期《当代》杂志刊登部分章节。

李清源《窑变》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年8月出版

全书以要年纪事的形式展开,以神垕翟家五代人对钧窑的痴迷为主线,讲述钧瓷的历史传承和历史变化,更试图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变迁。小说有家族小说的气象,也有文化小说的风度,更有历史小说的格局。作者注重器物与人的文化互动和生活互动,注重家族命运和人物命运在器物中的投射,力图通过钧瓷写出中国文明的某些特征。作品融知识、历史和传奇、命运于一体,被誉为“中原大地上的钧瓷编年史”。


(资料图片)

著名作家梁鸿曾评价:“清源的文字,有某种神秘的睿智和老成,语锋机敏犀利,却又有洞透世事的宽容,对社会变迁和历史风云中的人性有极为准确的把握。”李清源的小说好看耐读,不仅源于他丰富的生活积累,更在于他不动声色却有痛感的叙述功力。人生百态、现实镜面在绵密的生活中无缝交融,各色人物折射出生存场中现实的纹理,耐人寻味。李清源始终将小说重心置于对个体存在的勘察之中,尤其是人的复杂性,这成为其小说创作的根本支点。

据介绍,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窑变,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在《窑变》中,作者创造性地将“窑变”作为人世变迁的隐喻:人性如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命运如窑变,七分天工,三分人巧。小说以开阔的眼界与细腻的笔触,在钧瓷复烧中刻写“世无不变,唯变不变”的人生哲理。通过家运、国运、瓷运的命运嬗变,展示了钧瓷文化的灿烂和钧瓷制造的惊天技艺。

小说开篇,早已退休的董主任受人之托,带一位万老板去拜访自己的昔日好友——钧瓷行家翟光照。寻访未果,万老板却意外得到董主任创作的小说,神垕翟家就此走入视野。一段由董主任所书写的钧窑传奇就此拉开大幕。小说用《红楼梦》式的“元文本”的方式开头,让人扑面感受中国式故事的传统。古典和现代如此结合,也体现了创作者的雄心。

清光绪年间,翟家祖上是一个对钧窑痴迷的家族。通过几代人的发展,钧瓷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变化逐渐交汇。另一方面,这个传奇的钧瓷家族也在历史变迁中上演了一段五代人经历的命运沉浮。有人为守护名节而死,有人痴练烧窑技艺,有人在尘世名利中腾挪,翟家人在各自的命运熔炉中历经磨炼,经时光和人性的锻造,而凝聚着翟家几代人心血的钧瓷,历经风雨,在翟家新一代又有了全新的传承与含义。

《窑变》将钧瓷烧制时的变化,与小说发生地——神垕翟家在晚清变革、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建立等重大历史节点的命运起伏巧妙融合,家族史与钧瓷史交相辉映,突出历史与命运之“变”。围绕钧瓷的复烧与研制,翟姓家族的人物命运浮浮沉沉,因钧瓷而起起落落,既有让人感佩的灵魂救赎与升华,也有令人叹息的人性复杂与嬗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瓷魂”亦是国魂。重现钧瓷工艺,亦是为国铸魂。从技术到艺术,艺术上升为道,由此小说也完成了复杂的人性之“变”的探索。

李清源在访谈中屡次提到,作为一个写作者,有责任就身处的时代发声。“写作者可以不必为某个群体或阶层代言,但一定要为所处的时代发声,用你自己的方式,为置身的这个时代留下一份属于你的历史证词。”

在《窑变》的创作谈中,李清源坦白了他几易其稿的过程,最终采取要年纪事的方式,把重要故事放在几个特定的年份,而将其他时间发生的事情以补叙、插叙等形式补充进去;在时间线上,从当代切入,经由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回到现在,最终使叙事完整闭合。

《窑变》问世不久即登上“探照灯好书”月榜。评委会认为,“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和纵深,又有人性的复杂和多棱。讲述钧瓷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变化,同时更试图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变迁。”

标签: